金融“活水”浇灌科技企业“金种子”
深圳商报记者 邱清月
在深圳这片科技创新沃土上,金融“活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浇灌着科技企业的“金种子”。从“腾飞贷”的迭代升级到“科技初创通”的精准画像,再到首创“科汇通”试点,深圳以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和机制,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为全国科技金融发展提供“深圳示范”。
腾飞贷
让“停机坪”企业一飞冲天
“正当我们为资金发愁时,银行向我们介绍了‘腾飞贷’业务模式,使企业在不稀释股权的情况下,成功获得了一笔中长期低成本贷款。”深圳市某电子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众多高成长期科技企业的共同心声。该公司是一家精密元器件行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类被称为“停机坪”的企业虽技术领先、订单激增,却因轻资产、高投入的特点,长期面临银行授信额度低、期限短的困境。
“传统投贷联动模式核心是‘以投补贷’,而股权增值收益不确定性强、投与贷之间利益分配难度大,银行难以实现风险收益平衡。‘腾飞贷’3.0版本鼓励银行先给予企业更大力度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实现股权价值的超额增长,再适当分享企业超额股权增值收益,在银行信贷环节就能实现股贷闭环联动,平衡贷款风险与收益,为银行向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深圳银行业人士解释道。
2023年12月,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推动深圳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腾飞贷”业务模式,经过一年多的迭代升级,已经更新至3.0版本。截至2024年底,“腾飞贷”累计向71家企业发放贷款22亿元,实现“股贷联动”闭环,形成风险收益平衡的可持续模式。
科技初创通
为“幼苗”绘制信用画像
谈起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相关负责人公开坦言:“万事开头难!小微企业要从银行借到第一笔钱并非易事。”初创企业往往因缺乏抵押物和数据积累,风险底数不清,未来市场前景不明,银行存在不敢贷不想贷的顾虑。近年来,深圳金融管理部门一直在探索如何更有效、更持续地解决专精特新名单外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科技初创通”就是一个代表性试点,这也属于深圳首创,通过整合社保、知识产权、交易等数据,为深圳超2万家初创企业生成“第一张信用画像”。深圳各商业银行可通过地方征信平台,充分挖掘企业的工商、社保、税务和知识产权等特色数据价值,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构造潜力科创企业评估模型,找出优质企业,服务更广大科技初创企业。
该平台还可以通过对过往几年已经成长为“专精特新”的企业两百多维发展特征的学习,以量化手段挖掘出未来最有成长潜力的早期科创企业,助力银行贷“早”贷“小”,同时降低银行风控成本。截至2025年1月末,“科技初创通”已服务1704家初创科技型企业,授信放款14.71亿元,单个企业平均授信放款约86.33万元。
科汇通
“小切口”解决深港科创“真堵点”
作为深圳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抓手,“科汇通”试点自2023年9月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启动以来,破解非企业科研机构境外汇入科研资金无法可依的难题,成为深港科创协作与全国科技金融改革的标杆案例。
2024年10月,河套“科汇通”试点获国家外汇管理局肯定,在北京、上海等16个地区复制推广。2025年1月,深圳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发布《深圳市“科汇通”试点实施细则》,明确对科研资金跨境流动实施动态监管,并探索适用港澳审计准则的科研资金管理模式。从河套“试验田”到全国“示范地”,“科汇通”不仅解决了科研资金跨境流动的“堵点”,更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了深港协同创新的“化学反应”。
据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推动“腾飞贷”“科技初创通”“科汇通”等特色产品模式增量扩面、迭代升级。以“征信+信贷”模式打造更加科学精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评分画像体系,提升金融机构风险评估能力,进一步完善产品服务体系。
评论